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它取自诸葛亮的名言意思127句精选

2023年09月08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它取自诸葛亮的名言

1、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今天有怎样的意义

(1)、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2)、白话文释义: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3)、 心闲天地本来宽。        --陆游 

(4)、集句下联:“诗书启后勤奋传家”与宋代苏轼《三槐堂铭》:“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意思大径相同,意识是把读书当成好的习惯留传给后人,把勤劳奋斗的精神传给家族后辈。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句

(6)、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中说的他呼风唤雨、算无遗策,而是从他二十几岁被刘备请出山,一生鞠躬尽瘁,经历了一次次北伐的失败,直至人生终点,也还在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他是一个集智慧、权力、道德于一身的人物,权臣是个多么危险的职业啊,伴君如伴虎,但诸葛亮做到了君臣之间的完全信任与和睦,这非常不容易,因为他的才得到了后世非常多帝王将相的集体赞誉。

(7)、生3:我选择“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因为我收获了以后要更加珍惜时间,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8)、师: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还要学习,惜时。

(9)、师:除了以上这些语言之美,你还能找见其他的用法之美吗?

(10)、南怀瑾老师:身体只是生命借用的工具,千万不要被它困住

(11)、诸葛亮《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训诫急躁和冒进。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着重围绕一个“静”字作文章,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在做的过程中把“躁”加以避免。

(12)、其实上面两句话的意思差不多,总的意思就是指要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

(13)、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 轼 

(14)、生3:有语重心长的告诫。去掉就没有这种味道,而且读起来也不美了。

(15)、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积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16)、师:诸葛亮告诫儿子,成才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17)、师:请同学们拿起书一起来朗读课文,注意加粗字的读音。

(18)、诸葛亮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以他的智慧,总结出了这句“淡泊明智,宁静致远”的至理名言,当然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以便这句名言后来更成为人们修身立志的座右铭。

(19)、——统编本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诫子书》公开课教学实录

(20)、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出自唐代王维的《终南别业》

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它取自诸葛亮的名言意思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诫子书》,(板书课题、作者),看看这篇文章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他们每天都是吃吃喝喝,自娱自乐,没有任何理想和目标,过一天算一天,没有任何打算,更没有什么抱负,只要活着就好,只要饿不死就好。他们人生每天都重复着单曲,一生都在单曲循环,简单的就像白来人生走了一遭一样,毫无意义。

(3)、师:诸葛亮是古代忠诚与智慧的代表,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生:“诫”是告诫、劝勉的意思,“书”在古代是信的意思。

(5)、师:《诫子书》的“诫”是什么意思?“书”在古代又是何意?谁能告诉我。

(6)、      与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比较,也许诸葛孔明的《励志语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来的更通俗,更直白一些,故自古以来,人们在修身励志时,总爱将它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8)、“也”字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增添文章的音韵之美,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

(9)、我几十年提倡诸葛亮的《诫子书》,诸葛亮不是道家,完全是儒家。他一生的学问精神,就是他那一封给儿子的信。他自己在前方,做宰相带兵,对儿子的教育是一封信。我几十年来讲了多少次!你们有谁完全可以背得出来?

(10)、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

(1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出自魏晋陶渊明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12)、唐人的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是根据他这个观念来的。我教大学、中央军校、陆军大学时,第一堂课一定要他们背这个,这是中国文化儒家、道家教育的宗旨。我现在还能背出来给你们听,我以为大家叫我老师,你们男女老幼总有一个背得来!想不到全体打零分,很丢人。我的书上多少次提到啊,再背背看,你们都做记录了。

(13)、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14)、全文很短,不足百字,却包涵着很大的信息量,他的大致意思是说: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5)、中语会“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获得者

(16)、这两句是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我们说诸葛亮到底伟大在哪呢?

(17)、生: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舌战群儒。

(18)、生1:“非淡泊无以明志”中的“淡泊”也和“静”有关。

(19)、解释 贯:贯穿。正义的精神直上高空,穿过彩虹。形容精神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

(20)、师:一个能静下心的人和一个浮躁的人,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局又如何?用文中的词语来说。

3、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谁的诗句

(1)、师:同学们说的很精彩,这样就有感情了。可见,只有把握了句子间的停连,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语气感情。我们要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连来表达感情。下面听老师范读,思考朗读中还要注意什么?

(2)、理解主旨,体会《诫子书》倡导的学习和做人之道。 

(3)、曾经的香港首富李嘉诚他就曾经题写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认为这是他人生的格言之一。他就曾经说过要“对人诚恳,做事负责,多结善缘,自然多得人的帮助。淡泊明志,随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许多失意之苦”,他在创业过程中,对衣服鞋子手表等等都不太在意,把精力放在更值得专注的地方。

(4)、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现实生活中多实践,真的不是坐在家里空想,那样只会是做白日梦,那样是对牛弹琴,更是一种纸上谈兵,也是有学会了在现实中脚踏实地的实践,每天才会有真正的收获。

(5)、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原句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这句话出自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7)、师:一个静心的人是不会浪费时间。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惜时”。诸葛亮在文中告诉儿子,如果你不惜时,不宁静,很浮躁,你的人生最后就是悲守穷庐。

(8)、       在我来看,“淡泊”并非是看透名利,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宁静”也并非是身心懒散,随波逐流,随遇而安。如果我们将“明志”、“致远”看做是目的或是目标的话,那么“淡泊”、“宁静”就是达成该目的或是该目标的必备条件或必要手段。

(9)、生1:我选择“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因为我收获了立志的重要性,还要淡泊名利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10)、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 甫 

(11)、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励志名言。倘若想探究这种处世理念的源头,那不妨沿着历史长河一直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就会找到其发祥地——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也应该算是当年百家争鸣中绽放出来的一朵奇芭。它的创始人老子就曾倡导“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的处世哲学。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一直受到后人的尊崇,并得到了传承。

(12)、出示PPT: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他品格高洁、才学渊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他对蜀汉的贡献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3)、诸葛亮这一篇短信《诫子书》,是中国儒家教育目标的浓缩,很清楚啊。开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我们国家民族教育的宗旨,教育的方向,教育的目标。先说如何做一个人,再谈事业。

(14)、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诫子书》高度概括了作者一生的做人准则,堪称教子的千古范文。文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16)、拥有一颗淡泊清净的心就能拥有一份乐观豁达的心境。在平凡中见雄奇、在渺小中见伟大,面对困难时无所畏惧,心如净水、波澜不惊。

(17)、师:这是他在临终前给八岁的儿子写的一封家书,与其说是家书,不如说是遗书。诸葛亮写此信的意思是告诉儿子以后的路要靠自己走。秋风五丈原,54岁的诸葛亮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所以写了这封家书告诉他儿子做人处事的准则。其实也是写给我们自己的。让我们也学会这些做人处事的准则。

(18)、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9)、师:出示PPT: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0)、生1:“静以修身”、“ 夫学须静也”的“静”和“险躁则不能治性。”的“险躁”是反义词。

4、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它取自诸葛亮的名言典故

(1)、诸葛亮,大家都不陌生,是三国里的第一谋士,大家肯定都记得这句话,卧龙凤雏得一人得天下,可见卧龙诸葛亮的智慧。而纵观诸葛亮一生,被后世人尊称为智慧的化身,他不仅能带兵打仗,懂谋略,而且他的内政也是天下无双的。蜀国在诸葛亮的日夜操劳下,是日益壮大。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合作,结合投影所出示的知识以及课下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4)、其实所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说白了就是沉住气,慢慢走,找准目标,不要着急。

(5)、一个人怎么对待自己的每天,每天就会怎么对待自己。自己对待每天马虎,那么每天就会对待自己马虎,一生就会很快马虎过去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个人对待每天残忍,不当回事,每天也会对人残忍,不把他当回事。

(6)、师:这一组句子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什么效果?

(7)、师:句首的发语词“夫”给句子增添了音韵之美。

(8)、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出自宋代: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9)、意思是: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10)、师:他的《诫子书》到底是何时写的?又是写给几岁的儿子呢?同学们知道吗?

(11)、生2:第二句:最终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等到悲凉地困守在穷家破舍里,悔恨也就来不及了!

(12)、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13)、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 

(14)、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对今天社会的纷繁和我们内心的浮躁,亦有很大的启示。对于学问,若下定决心钻研到底,则需坐的住冷板凳,甘于淡泊,不被眼前的浮华乱了心境,谨守本心,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15)、师:大家听得仔细,评价得越来越高雅,词与词之间要停顿,但是气息不能断。句与句之间可以拖长一点儿。尤其是以“也”结尾的句子,这样读出来才有文言的味道,才有语文的味道。大家可以再自由地读一读。注意拖音、“也”的读法和标点。

(16)、再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区别,读一读,说说那一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17)、师:和注解的“治性”比较相似。《礼记》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十分重要。一个人如果能修身养性,就可以把家、国、天下管好。诸葛亮将静提到这个高度,其实是说静是所有好的基础。文中表达“静”的句子有哪些?请在文中找出。

(18)、  师: 联系充满诱惑的现实生活,谈一谈《诫子书》对我们当代中学生有何现实意义? 

(19)、生2:我选择“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因为我收获了要想学有所成,必须要心里宁静。

(20)、这是我一二十岁背来的,用了一辈子了,我在军校、陆军大学教这些将领时,要他们严格背这一篇才可以带兵。你看一字千金,力量非常大。“险躁则不能理性”,怎么叫险呢?偷巧,听一点认为都懂了,都是冒险、偷巧来的,心浮气躁,不宁静,修养不够。诸葛亮教儿子,不可犯这个“险”字。躁也是不能理性,明心见性的学问你做不到,心性修养也做不好,不能靠冒险偷巧的,要做大事必须照规矩来,不能蹦蹦跳跳地玩聪明,以为学问多了,这都不对。这个“躁”是足字旁,跳起来、虚浮。他对儿子说的都是严重的教育问题、修养问题。

5、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取自诸葛亮的名言

(1)、反义词的妙用:人们常用反义词构成对比映衬,从而使句子具有更为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更强的说服力。

(2)、师:我看同学们已经都完成了,大家有不懂的句子吗?

(3)、生2:他自己是这样做的,他的子孙后代也是这样做的。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求静是修身,现在打坐就是练习学静。“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的学问。“夫学须静也”,求学问必须要练习静定,学静的功夫。诸葛亮教训儿子,“才须学也”,人生做人的本事,做生意也好,做官也好,必须要求学问才有才能。他的信、文章都很简单,诸葛亮一辈子那么大的学问,流传千古的只有两篇前后《出师表》。但是大家忘记了,他的信最简要,他这一辈子学问好,事情忙,写信都只有简单明了几句话,其中则有很大的学问。“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才能靠知识学习来的。“非学无以广才”,各种知识,宗教、哲学、科学、商业、经济、金融、社会教育样样学问要懂,否则你的才能广大不了。“非志无以成学”,求学问先要学静定,你们也读到了博士,外国留学回来,心境一点都不静,所以学问不大。我讲你们年轻人,其实已经是中年以上,你们这些大教授、大博士,都是我的老学生,我就骂你们了。对外面人我很客气。现在骂你们这几位老学生“慆慢则不能研精”,注意这一句话,你们几十年懒惰不用功,空话谈得太多,应酬太多,吹牛太大了,懒惰轻慢、我慢,自己认为了不起。“慆慢则不能研精”,注意这个“慆”字、“慢”字,自满了,得少为足,“则不能研精”,没有进步了。

(5)、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7)、刘力红:端午时节,为什么呵护内在阳气尤其重要?

(8)、生:“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

(9)、示例 斗争结盟友,殉难慷慨同。 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陈毅《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诗)

(10)、把你学这课的所得写一段200字的小短文。(可以是学习这篇文章收获的启示,也可以是语言品析的所得。) 

(11)、师:文章里还有反义词的,请大家找出这样的句子来,读一读。说说表达效果。

(12)、白话文释义: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13)、知识启发后人,人生天地间,要想安身立命,就必须掌握生存的技能,获得一定的智慧,而勤奋又是不可缺的催化剂。

(14)、生1:第一句:内心不恬淡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15)、学,就是在现实中去实践,不是空想,也不是对牛弹琴,更不是纸上谈兵

(16)、此名言出自诸葛亮《诫子书》。全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7)、“年与时驰”,他说年龄跟着时间一下就跑掉了,人就老化了;时间像马一样跑过去,光阴把握不住的。“意与日去”,我们人生的意志、志气,跟着年龄而老化,年纪大了,勇气没有了。“遂成枯落”,吩咐儿子好好读书,“遂”就是现在白话“就”,你马上就要老了,像枯叶一样落下去了。“悲叹穷庐”,老了自己再后悔,“将复何及也”,到那个时候啊,走投无路。

(18)、师: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还要珍惜时间,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19)、白话文释义: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20)、生2:有些词之间拖音了,感觉作者在思考,很慎重。

(1)、(请在文中找一句最适合你的句子,把它作为你的座右铭。例:我选择_句,因为我收获了___。)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3)、  诸葛亮《诫子训》的精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4)、识文词: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5)、师:我们请罗磊同学来读,其余同学把重点的知识补充在书上。

(6)、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lú),将复何及!

(7)、纵观全文,诸葛亮这篇《诫子书》,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更重要的是它画龙点睛般的突出了文中的精髓所在,那就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8)、生2: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9)、      如果再进一步细化的话,“明志”就犹如制定人生规划,它尚处在企划阶段,只能算是纸上谈兵。而“致远”就不同于“明志”,它是将规划推向实施,使纸上谈兵进入实战阶段。实战阶段的胜算大小完全取决于前项条件准备的充分与否和前期规划制定的周详与否。

(10)、最重要的是,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以及后辈,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用了四个“非……无以……”表达了几种力量,这种力量是无穷的。即:宁静的力量:“非宁静无以致远”;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让他们明白: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沉静下来,耐得住寂寞。人们的才能和学识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11)、教学难点:赏析精彩妙点,理解主旨,体会《诫子书》倡导的学习和做人之道。 

(12)、(赏析): 本集句上联“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最早出自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后来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有引用。它所表达的意思是:恬静寡欲才能明确志向,排除外来干扰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13)、师:诸葛亮是古代忠诚与智慧的代表,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4)、《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15)、发音 qì guàn cháng hóng

(16)、师:“宁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环境的宁静,一种是心里的宁静。有些同学很安静,但思想多动的,这也不算宁静。举例:毛泽东闹市读书以追求心里宁静来实现远大目标;这是哪一种?

(17)、自治区王玉桂初中语文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成员

(18)、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9)、       通过以上这番追根溯源,既让我们触摸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侧面,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老子——诸葛——白居易他们在人生态度上的一脉相承,更让我们了解了华夏知识分子追求精神境界这一传统的源远流长。时至今日,对于这句迄今为止一直被人们奉为座右铭的至理名言,我们又当如何来解读它呢?

(20)、师:我看很多学生读得越来越投入,读得越来越有味儿。你们的朗诵又是一次美好的进步。

(1)、师:请第一组学生开火车来读下列加点的字,其余同学把正确的音标注在书上。注意加粗字的读音。

(2)、      也许由于处在先主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的重压之下,诸葛亮似乎不仅没能坚守住自己认定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处世哲学,反而有悖于此。“举全国(蜀国)兵力,罄国库所有,六出祁山”。最终,他履行了《后出师表》中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却似乎又违背了在《戒子书》中自己所立的处世信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难道诸葛孔明真的是一位言行不一的食言者吗?

(3)、师:说得真棒!这些对偶句式使整齐美妙,典雅。文字简洁但却富有深刻的哲理。   

(4)、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出自唐代:杜甫《江村》

(5)、诵读课文,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能准确翻译课文。

(6)、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

(7)、师:通过句末的“也”字体会文章的语气。大家齐读下面这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