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20字120句精选

2023年09月17日|来源:青春励志语录网|阅读:59

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

1、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一则曰

(1)、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老师李叔同,老师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

(2)、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他创造性地从事了文学史的编撰工作,留给后世两部文学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为我国的文学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1920年起在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中华艺术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大学等校任教授,其中在复旦大学任教近五十年,1952年10月起任复旦大学校长至去世。

(4)、这句几乎已经被用“滥”了的情话,来自汤显祖的《牡丹亭》,出现在作者题词部分,原句是:

(5)、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常务委员。曾任《辞海》总主编。著有《修辞学发凡》《作文法讲义》《美学概论》《因明学》《文法简论》等,译作甚丰,其论著译述结集于即将出版的《陈望道文存全编》(12卷)。

(6)、这句话现在常被网友用来讥讽那些观点奇葩的文章,但并不是网友的原创,而是来自陶渊明的《移居二首·其一》,其中两句为:

(7)、1中国人是戏剧的看客,鲁迅形容的很贴切,其实仔细想想别人发生一些事情的时候,仿佛一切都和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事情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便是无法抑制的痛苦,想要为自己声讨,戏剧的看客用来形容中国人似乎很是贴切。

(8)、陈望道一生始终站在进步思潮的前头,也一直立足于学术研究的前沿。

(9)、丰子恺与恩师李叔同的师生情犹如父子般深厚。他曾这样评价他的恩师:“他是一个十分像人的人。”

(10)、这之后,我很留心去搜集关于哀悼鲁迅先生的文章。在《改造》、《中央公论》、《日本时论》等较大的杂志中,都登载着哀悼的文章;《中国文学月报》并且出过一个特辑。有些画报中,印有先生的遗照和手迹的,我也买得来。如新居格、增田涉等,都出其平时藏先生的遗墨刊布出来。在国人中,有郭沫若先生的一篇哀悼文字,登在《帝大新闻》上。这一些统计来不下二十几篇文字吧!搜集来的杂志画报和剪贴的报纸,现都已经散失了。

(11)、他在讨论中撰写了十多篇文章,作出了“文法是语文组织的规律”的新定义;力图突破以形态为中心的西洋语法学理论;于是,第一个提出用功能观点研究汉语语法的主张。

(12)、董先生是我在济南高中时的国文教员,笔名冬芬。在课堂上,他出作文题目很特别,往往只在黑板上大书“随便写来”四个字,意思自然是,我们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丝毫不受约束,有绝对的写作自由。

(13)、在录制节目时,李锐放下以往肩负的主持人“重担”,作为游客轻装上阵,在“森林美食节”里纵情寻宝。虽是北方人,却常年在南方工作的李锐称自己被美食勾出了许多思乡感触,并且力赞美食一口下去实实在在吃出了“森林感”和“幸福感”。究竟是何等美食,竟然获得了李锐如此高的评价,着实让人期待不已啊!

(14)、胡适(现代思想启蒙家):“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15)、这个关于婆媳问题的“千古难题”,居然是剧作大师曹禺在《原野》里提的?!

(16)、这也算是一句常见的“网红句”了,上网冲浪的时候不时就能看到,但若跟你说,这句话出自作家余华之手,你是不是有点不敢相信?

(17)、(重磅)这个二线城市楼市再传最新调控:调整取消多项房地产税率补助政策

(18)、当今世界,正在形成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现代国际文化,与此同时,各地域、各民族文化仍在发展。

(19)、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

(20)、他的大无畏气概不但表现在对敌方面,对自己也是如此!他勇于对敌,也勇于自剖。他大喊大叫:过去,我们反对鲁迅,骂他是海派;鲁迅是对的,我们错了!留学美国,使我脱离人民,害了我一辈子!其心胸如海,其吼声如雷,震动人心,宏声永在!闻先生之所以崇高,不在于他一贯正确,而在于他时时不忘检查自己,天天在寻求进步。这种今日而知昨日之非的精神,始终在探索、在前进的意志,永远是知识分子的伟大楷范。

2、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20字

(1)、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像是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胆小畏惧,他们就当看了滑稽剧。

(2)、董卿在节目现场笑谈自己与美食“裹蒸”的渊源已久。早在录节目前,她就已经朗读过《巷子里的清香》,从那时起,便对散发着清香的“裹蒸”心向往之,想着要尝一尝。

(3)、1923年,我进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正当五四新文化运动汹涌澎湃,我个人受到影响,读文艺书刊,自己也学习写新诗。那时以为,写新诗是很容易的,二三年就写了一大本子。1930年入了“国立”青岛大学(后二年改为“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得识闻一多先生,也有机会学习他的诗作《死水》和《红烛》。扩而大之,也读了徐志摩先生及其他新月派诗人们的许多作品。我对新诗的看法变了,从散漫变成严谨,从随意涂抹变成认真从事。促成这个变的主要因索,是闻先生和他的《死水》。

(4)、同我邻室的一位朝鲜文学家金时昌君,是我们帝大的同学,他在编辑一个进步的叫做《堤防》的文学杂志。在洗脸时,遇见我,他以哀戚的声音,向我说:“鲁迅様死了!”

(5)、(颠覆)去月球,约吗?"太空旅行票"明年开售→

(6)、1934年,面对“文言复兴、废止白话”的逆流,陈望道第一个提出不能被动地来保卫白话(因为五四以来的白话文已经开始偏离群众的活语言),而要以倡行比白话文更进一步的“大众语”来抗击这股逆流,并与胡愈之、叶圣陶、陈子展、曹聚仁、乐嗣炳、傅东华等12位文化人士一起发动“大众语”讨论。

(7)、蒋梦麟(北京大学前任校长,现代教育家):“我所知道他的早年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都只为了好玩,舞文弄墨,对旧礼教和社会现状挖苦讽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

(8)、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9)、他的意见得到中央和专家们的重视,于是由胡乔木紧急召开专家座谈会,请陈望道陈述自己的见解;经过讨论,明确了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10)、博览群书杂志微信公众号:Guangmingdebolan

(11)、《共产d宣言》中文陈译本于1920年至1938年能在华夏大地广为传播,当是得力于其译出语言的中国化、大众化。这堪称当年白话文运动的一项光辉业绩。

(12)、刘全发:《与诸子登岘山》为何“模拟不得”——“解密孟浩然”之四

(13)、1912年,十三岁的他以复试鄂藉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之后,他赴美留学,在芝加哥美术学院和科罗拉多大学攻读美术。因报国思乡心切,于1925年提前回国,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后,于1932年8月受聘担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14)、舒翔:一种有关野菜的生活——“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之一

(15)、恩格斯说“翻译《共产d宣言》是异常困难的”。陈望道知难而进,相当成功地运用新兴的白话文完成了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的迻译。

(16)、与邹真吾的纵深开掘不同,钟大禄在面对汪曾祺的老师沈从文时,却是侧重从其作品中去寻找湘西世界的美味佳肴与天时、地利、人和的对应关系。

(17)、如今来到《魅力中国城》的舞台上,可谓是“圆梦”之行。不仅自己得到了满足,董卿还身兼多职,化身为“大演说家”,面向观众推介起了让她情有独钟的美食。甚至,董卿还把美食环节玩出了新花样,她现场再次朗读《巷子里的清香》,将“裹蒸”与朗读完美调和,为城市佳肴再添上一缕书香气。

(18)、诚如斯言。如果能读明白这本重量级学术著作,祝贺你,这说明你不是神话学的外行。而多一个神话学的内行,对整个社会有什么益处呢?咱们以后探讨。

(19)、从古至今,食物的独特味道就与城市印象密不可分,美食的香味也足以勾连起每一位食客对城市的特殊记忆。虽然前来寻味的名嘴们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但惊鸿一面后,城市的味道已在心头萦绕不断。他们听从心中的热爱,再度寻觅而来,并衷心地将自己热爱的味道分享给更多观众。

(20)、常言“此心安处是吾乡”,不知征服了几位名嘴的“舌尖故乡”究竟是哪些魅力城市呢?

3、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50字

(1)、《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的散文名篇。初看这篇千字文,似乎会觉得很普通,并无多少“高大上”的内涵。但是随着舒翔的徐徐打开,我们却被告知,那里不仅有“冲淡至不可明见”的思乡之情,而且也是对“天真的生活”和“艺术的生活”的一种展示。

(2)、他认为:“语言文字问题是我们社会生活上的基本问题。靠着语言文字,我们才可以经营社会生活。我们对于语言文字理解得正确不正确,处理得适当不适当,往往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上发生重大的影响。

(3)、于是我便想到,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吃食,也能看出很多东西。从曹雪芹那里,我们看到了锦衣玉食和由此铺陈出来的大户人家的繁华;从赵树理那里,我们则看到了面条窝头糊糊粥和刚刚走上农业合作化道路时农民的艰辛。

(4)、法捷耶夫(AlexanderAlexandrovichFadeyev,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5)、所以,他认为探讨汉语的本质特点,需要建立我们自己的学术体系和术语系统,就是要“中国化”,而这样我国的语言学才能“较快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6)、在讨论中,陈望道发表了《关于大众语文学的建设》《大众语论》等系列文章,提出要建设的“大众语”是“大众说得出,听得懂,写得顺手,看得明白的语言”。讨论一展开,“废止白话”的势力就溃不成军,而且从此在华夏大地再也泛不起“文言复兴”的风浪了。

(7)、北洋军阀时代,蒋介石反动统治时代,人民大众在苦难中,有耳朵的,随时可以听到悲惨呼号的声音;有眼睛的,到处可以看到惨不忍睹的苦难人民的形象;有良心的,有热血的,谁能不有动于衷,为之不平?抗战期间,闻先生和学生一道徒步从湖南去昆明,千里迢迢的路上,使他身体受到锻炼,重要的是精神上恢复了青春。大自然风光,使他童心复萌,伤兵的惨状,使他睁开了惊异的眼睛,这促使他思考,促使他觉悟,促使他接近了真理而且为之献身。

(8)、1955年,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他第一个提出如何对“普通话”作科学的表述。会议文件最初规定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

(9)、《人,诗意地栖居》是19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后经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成了许多人共同的向往。

(10)、就是他写的许多杂文,也经常引证史实,以古喻今,看起来似乎是信手拈来,漫不经心,实际上却都是经过他 仔细的研究、比较而来。

(11)、他一再强调,研究汉语的规律,要从汉语本身的事实出发,决不可用外国的或古代的成说成论出发。

(12)、陈望道提出语言学研究中国化,是有感于当时的“普通语言学”大都是以西方语言为中心而立论的,而缺乏对汉语特点的认知和概括;而有些人还用这些理论来套汉语,研究汉语却在西方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及其术语系统里乱翻跟头。

(13)、但是,假如是在赵树理的作品寻觅一番,顶多也就能找到面条之类的食物,而且往往还关联着“吃不饱”。小说《“锻炼锻炼”》中有个细节:

(14)、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得历些危险,人生只有这两条路

(15)、“文革”中,陈望道处境很困难,但从未停止过学术研究的思考。暮岁之际,他先是发表了关于现代汉语单位词和探讨汉语提带复合谓语两项研究成果,接着又在病榻上进行了《修辞学发凡》重印的修订,更是完成了遗著《文法简论》的定稿。

(16)、如不能用西方语法的“形态”理论来套汉语的事实。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被国内学术界奉为经典,陈望道当时就指出其关于语法的定义(词的变化规则及用词造句的规则的综合)并不适用于汉语。

(17)、1965年,《辞海(未定稿)》出版,为中国规模性百科词典的编纂出版揭开了新的一页。

(18)、抗战后期,昆明的民主运动在中国共产d的领导下日益高涨。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d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d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民盟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

(19)、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20)、人们每次受伤都会带上一个面具,伪装的时间久了,自己也会分不清自己是真是假,但是想要回到最初的自己,除非你要暴露自己所有不为人知的事情和情感,就像以前不曾经历过一般。

4、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150字

(1)、“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

(2)、咸立强:《师说》:我们今天如何做老师——“感念师者”之一

(3)、后来又加上了“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内容。关于“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陈望道则作了“即经过书面语加工了的北方话”的具体说明。

(4)、正是在这一时期,陈望道同志和鲁迅在同一战线上起了冲锋陷阵的作用。在30年代文化‘围剿’和反‘围剿’的搏斗中,国民d反动派终于‘一败涂地’,人民的觉悟大提高,陈望道同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5)、苏雪林:“鲁迅这个人在世的时候,便将自己造成一种偶像,死后他的羽d和左派文人更极力替他装金,恨不得教全国人民都香花供养。鲁迅本是个虚无主义者,他的左倾,并非出于诚意,无非藉此沽名钓利罢了。但左派却偏恭维他是什么‘民族战士’、‘革命导师’,将他一生事迹,吹得天花乱坠,读了真使人胸中格格作恶。左派之企图将鲁迅造成教主,将鲁迅印象打入全国青年脑筋,无非藉此宣传共产主义,酝酿将来反动势力。”“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料之外,简直连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鲁迅平生主张打落水狗,这是他极端褊狭心理的表现,谁都反对,现在鲁迅死了,我来骂他,不但是打落水狗,竟是打死狗了。”“我不怕干犯鲁d之怒以及整个文坛的攻击,很想做个堂.吉诃德先生,首加鲁迅偶像以一矛。鲁迅在世时,盘踞上海文坛,气焰熏天,炙手可热,一般文人畏之如虎,死后淫威尚复如此,更使我愤愤难平了。”〔载1937年3月1日《奔涛》半月刊(汉口)第一期〕

(6)、美菲是要“闹掰”了吗?杜特尔特转向普京买武器

(7)、鲁迅先生说:“这是我和袁世凯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袁世凯和自己并不熟,但我对袁世凯的印象非常深,他和其他军阀完全不同”。

(8)、那么他们作为同代的历史人物,鲁迅是如何评价袁世凯的呢?“只有袁世凯才知道,怎么样对待知识分子,才能更加巩固统治,其他统治者见识太过短浅,不值一提”。

(9)、1931年,他出版的《因明学》(后改名《因明学概论》重版)也是别开生面:不但是第一本用白话文说解“因明”的著作,更是中国学术史上第一本摆脱佛教玄意而作出合乎学理说解“因明”的著作。

(10)、胡愈之对此评价:“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d反动派进行文化‘围剿’的黑暗日子里,陈望道同志组织了一支反文化‘围剿’的别动队,这就是大众语运动和他所主编的《太白》……

(11)、1949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这样说道:“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个人民主主义者的人们,在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d反动派面前站了起来。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d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2)、语言学家胡明扬评价:“陈望道先生在那次讨论中充分显示了他当时和国外语言理论发展同步的理论素养,特别是在讨论词类问题时娴熟地运用了索绪尔关于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的经典理论来解决由于汉语缺乏形态而引起的划分词类的种种困难”,发表了“重要的高屋建瓴、发人深省的理论见解”。

(13)、他对我国国民性的剖析,即是从许多历史事实中总结概括而得出的结论。

(14)、竹内好(TakeuchiYoshimi,日本文学评论家):“鲁迅是现代中国国民文化之母。

(15)、这个部门的建设工作做得有成就没有成就就会影响别个部门建设工作的容易不容易,甚而至于可能不可能。”

(16)、闻先生上课很有风度,他对我说,“别人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甚至“做了也不说”。

(17)、刘大白称之为“中国有系统的作文法书底第一部”。

(18)、人生只有这两条路,怎么选,还是要靠自己抉择。

(19)、哦!鲁迅先生死了!这战士,他舍我们而去了,他永恒的休息了。

(20)、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行者,陈望道大力提倡白话文,积极推动中文书面语的改革。1918年他发表《标点之革新》(1918年《学艺》第3卷),明确主张引进西式标点来破除“文不加点”的旧传统;接着又发表系列文章,从学理与实践上对新式标点的使用作了充分的研究和说明,有力地促进了中文新式标点的确立和推行。

5、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200字

(1)、我回答着。我们的眼都红红的。我继续说:“鲁迅様不仅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也是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的。”

(2)、这不但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精神,而且也是他学术研究的推动力量。他挖掘、钻研我国古籍,并非迷恋骸骨,而志在救国。闻先生爱书如命,七七事变后十几天,我在南下的火车站上遇到了他,只带着孩子和简单的行囊。我问:“闻先生你那些书呢?”他回答说:“土地一大片一大片地丢,几本书算得了什么?”他的人在祖国危难时离开北平,就是一个爱国运动,丢去书,暂时和家庭分离,又算得了什么?

(3)、难怪有人这样说,如果说英国文学不能没有莎士比亚,那么中国文学则不能没有鲁迅。可见在中国文坛之地位。而提起鲁迅,则必须要提到的是伟人毛泽东对鲁迅的有名的科学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4)、《原野》里,花金子(即焦花氏)嫁给焦大星之后,婆媳关系紧张,金子便向焦大星提了这个问题,剧本里这段是这样的:

(5)、他从1921年起就发表美学文章,至1939年还翻译了卢那卡尔斯基的《实证美学的基础》,这些都是我国现代美学开创时期的重要成果。

(6)、邵冠华:“鲁迅先生是文坛上的‘斗口’健将。”“不顾事理,来势凶猛,那个便是鲁迅先生的‘战术’。”“然而,他的滑稽是狂暴的,我不得不说他是在狂吠!”〔载1933年9月上海《新时代》〕

(7)、1932年,陈望道所著《修辞学发凡》问世,这是第一部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系统的修辞著作。

(8)、《发凡》对语文体式及其风格类型进行了概略而有启迪的探讨。这样,陈望道融合中外、贯通古今、创新理论、缔造体系,完成了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的转变,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开拓了路向。

(9)、我在这座小楼下,徘徊多时,许多往事兜上心来,写了一首小诗,作为纪念:

(10)、他在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东洋大学、中央大学和东京物理学校,从文史哲到数理化均加以研习,还发表了一篇数学论文,而后,“从一时泛览无所归,转而逐渐形成以中国语文为中心的社会科学为自己的专业”。

(11)、诚然,陈望道的学问以语言学研究为重心,也以此最负盛名,但是他的视野又始终放眼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他对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法学、因明(逻辑)学、美学、文艺学、新闻学等学科都加涉猎,都有业绩,而且在诸多方面为中国学术的现代化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究。

(12)、这豁然的态度,来自毛姆的《人性的枷锁》。(翻译略有不同)

(13)、一种偏向于中国古说,一种偏向于外国今学,而陈望道对于不同倾向的意见从不简单否定,或绝对肯定,而是以“古今中外法”分析其中各别有用的东西,融合不同意见而提出比较全面的看法,所论就比较“平允周致”(叶圣陶语),而日本学术界的朋友评价文法革新讨论中“陈望道的论文最为精彩”(见王立达《汉语研究小史》),大概也是有见于此。

(14)、……从智力方面评价,它们都没有什么价值,根本不是“科学”,更不是“智慧”。但再说一遍,而且要再说三遍,它们是权宜之计,权宜之计,权宜之计,掺杂着愚蠢,愚蠢,愚蠢……

(15)、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16)、胡适(现代思想启蒙家):“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鲁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7)、《发凡》创立了题旨情境说,提出了“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的理论纲领,这是与现代语境学的理论相通相应的。

(18)、正是这样,陈望道对古今中外法的运用,绝不是古董、洋货的片段杂陈,而是融通中外古今的有机统是一种创造性的学术劳动。可以说,“古今中外法”也就是创造法和革新法。

(19)、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20)、这之后,我们在东京,曾为鲁迅先生开过一次追悼会,是在神田日华学会举行的。到的人非常多。这一天,自己因为帝大的几个教授的约定,去看岩崎家静嘉堂文库藏书的,里面都是我们宋元以来旧刊的宝藏。文库在市外的山里面。等我急急地赶回来到会场,佐藤春夫氏的演讲已经完毕了,流着眼泪走出来。即是这眼泪,也可看出深厚的情谊。那天演讲的,还有郭沫若先生和其他的朋友们。临走,我取了一束鲁迅先生遗像前的菊花,一直供到不久离开东京的时候。

(1)、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中华民族,自古就形成了尊师重道的优秀传统和伦理认知,逐步养成了崇德尚礼、为人师表的师德道统观念。具体而言,那是《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教育思想的萌芽,也是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之道的概括,更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奉献精神的讴歌,无论哪个朝代,也无论任何阶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训诫,甘为人梯、仁爱精勤的理念,早已内化为作为教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尺。

(2)、现在这句话的使用语境更为复杂,表意也更多元,但在鲁迅写《狂人日记》的那个时代,这四个字却是一声忧愤至极的呐喊,是鲁迅对那个“吃人的社会”最痛心最强烈的控诉!

(3)、闻先生的影子,经常在我的心头,不论他生前还是死后。

(4)、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5)、1938年,陈望道发动和组织了中国语法学史上的第一次学术讨论:中国文法革新讨论。参加讨论的有金兆梓、方光焘、傅东华、张世禄等学者,历时四年。

(6)、1932年初版的《修辞学发凡》。图片由作者提供

(7)、比如,据说《红楼梦》中写了186种美食,许多菜的做法让人大开眼界。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吃了一道“茄鲞”菜,却吃不出茄子味来,便向凤姐儿请教做法。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籖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爪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8)、当时他“以为欧美的科学发达,要兴办实业,富国强民,不得不借重欧美科学”(《自述》),于是,发奋努力,为赴欧美留学作学业上的准备。

(9)、1919年,陈望道在浙江第一师范任国文教员,采用新的教材和新的方法教白话文、教注音字母、教新式标点。

(10)、王朔(当代作家):“我从来没有觉得鲁迅的小说写的好,他的小说写的过于沉闷。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

(11)、李先生用这样的态度来教我们音乐,因此我们上音乐课时,觉得比上其他一切课更严肃。同时对于音乐教师李叔同先生,比对其他教师更敬仰。

(12)、1937年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迁往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他到临大任教。1938年2月,闻一多参加临大学生“湘黔滇旅行团”,一路跋山涉水步行3500华里,采集民谣、民歌,创造出许多描绘祖国壮丽山河风景画。临大迁到昆明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继续在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3)、7月15日19:00,让我们瞪大双眼,在央视财经频道届时播出的《魅力中国城》里一探究竟吧!

(14)、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的启蒙对梁实秋的文学成就影响深厚。徐先生教会他的写作技巧令他收益终身,及至梁实秋成名后仍念念不忘:“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这位老师的教诲。”

(15)、孙海佩:那时,牛汉不知自己的老师叫艾青——“感念师者”之四

(16)、外国的今学与中国的古学,方法既相差很远,思想基础也不相同,难以汇合。陈望道则提倡把屁股坐在中国的今天,从同一个实际出发,用新的原则和方法将两派合流成“古今中外派”。

(17)、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长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

(18)、即使到了今日,鲁迅也未被中国的整个社会所接受,但是,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鲁迅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他对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历程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无可置疑的。

(19)、诚然,陈望道的功能说也正是诞生于这种古今中外法之中,至于他修辞学体系的建立,也正是体现了他对古今中外法的成功运用。修辞学史名家郑子瑜评价:在中国现代修辞学建立过程中,陈望道是真正采用科学方法“彻底将中国修辞学加以革新,把中国各种修辞现象做过归纳功夫,写成了一部有系统的古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专书的”第一位修辞学家。又在分析说明陈望道在修辞学上撷取吸纳一部分外国研究成果后指出“陈氏的修辞学仍旧是他自己的修辞学”,“同时也是中国的修辞学”。

(20)、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